甘肃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5号)的要求2018甘肃地勘职称评定,我厅立即对当前我省地质勘查行业的基本情况进行2018甘肃地勘职称评定了调查,并按要求对地质勘查单位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逐项核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一、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共注册登记33个地质勘查资质证书。其中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有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甘肃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甘肃煤田地质局、甘肃省核工业地质局下属的24个各地勘单位;中央直属地勘单位有建材地勘中心甘肃总队和冶金地勘西北局五队2个,其他经济主体的地勘单位有7家。全省(不含金川集团、白银集团、酒钢集团三企业)地勘退休人员13210人,在册职工人员12171人,从事地质勘查人员4496人,技术人员2504人。
二、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自2001年地勘队伍实行属地化管理以来,各地勘单位在省委省 *** 的关心和支持下,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基本上得到了贯彻落实。省财政对属地化各单位实行“基数加增长”预算管理模式,地质勘查费年增长幅度达13%(见表1)。从1999年至2006年,省财政从生活补贴、正常晋级、工龄工资、工资调档等方面给属地化地勘单位补贴达9亿元,地勘费基数中转增了国家资本金29397万元(10%)。 *** 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业权时,国家投入的部分转增国家资本金,其余部分计入地勘单位主营业收入。由中央 *** 给予的转产贷款财政贴息率在44%~59%,中央财政划拨的地勘事业费40%用于离退休职工的费用,原地矿部管理的单位每年仍享受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基本建设预算内投资补助政策(2006年未下达,其他地勘单位没有享受此政策)。各地勘单位基本上参加了医疗保险,为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
表1 地质勘查费基数与年增长幅度表 单位: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基本建设问题
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以前,国家每年安排基本建设资金,但属地化管理以后,就基本上再没有安排,地勘单位遗留的问题如基地搬迁,特别是一些老基地年久失修问题以及新基地建设问题就特别突出,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仅依靠各地勘局自身的力量以及省上的财政一时难以解决。为保证国家政策的延续性,建议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列专项基金给予妥善安排和解决。
(二)职工住房问题
长期以来,地勘队伍职工住房欠账多,遗留问题多。职工住房货币化改革后,各个地勘局按政策需要发放住房补贴的资金缺口很大,大多数省局资金缺口达数亿元,各个地勘局根本无力承担,地方 *** 也无力承担这个压力。因此,我们建议:国家应设法帮助解决这一困扰地勘单位生存和发展的遗留问题,以确保地勘队伍的长期稳定和广大地勘职工的切身利益,同时出台属地化地勘单位的住房改革政策。
(三)养老保险问题
地勘单位进入地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是国办发〔1999〕37号文件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事业单位申请加入养老社会保障政策尚未出台。因此建议国家尽快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与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接轨。
(四)职工工资及野外津贴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的统一政策下,地勘职工的工资调整增幅较大。但其中一部分中央财政要求各省自行解决,而我省财政解决确有困难,一直是差额增长,造成了地勘单位被迫挤占地勘工作资金,影响了地勘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目前国家没有出台新的野外津贴标准,仍执行国家以往野外津贴标准,很多地勘单位技术人员野外津贴每天只有10元,这对地勘职工工作积极性影响很大,我省几个地勘单位的总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因工资、福利低等问题已跳槽到民营企业工作。如果职工工资及野外津贴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技术人才流失的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因此建议国家出台对地勘单位进行调整工资及野外津贴费的政策,所需经费大部分由中央财政承担。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一)国有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1.全国国有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2012年度全国地质勘查行业通报》显示,截至2012年年末,全国从事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地勘单位职工总人数102.76万人,比2011年减少6.56万人。其中,在职职工59.79万人,离退休人员42.97万人;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职工总数27.64万人,中央管理的地勘行业单位职工6.47万人,其他单位25.68万人。
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的在职职工 27.64万人,离退休人员29.99万人。在职职工人员中,地质勘查人员 14.83万人,占53.65%;矿产开发人员0.81万人,占2.93%,其中技术人员9.96万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4.38万人,占15.85%;其他人员7.62万人,占27.57%。
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在职职工6.47万人,离退休人员5.19万人。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人员3.38万人,占52.24%,其中技术人员2.20万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0.84万人,占12.98%;矿产开发人员 0.11万人,占 1.70%;其他人员 2.14万人,占33.08%。
2.调研单位基本情况
2011~2012年,项目组分别赴贵州、青海、 *** 、黑龙江、河南、甘肃及海南7省(区)地勘单位调研,获取了翔实的资料。各省(区)地勘单位基本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1)贵州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提供的数据,截至2011年5月1日,全省地勘单位61家(占全国地勘单位的2.8%),其中国有地勘单位50家(中央直属2家、属地化36家,其他国有12家),占全省地勘单位的82%。61家地勘单位中,具有地质勘查甲级资质的有21家;具有地质勘查乙级资质的有26家。全省地勘单位国有职工2.36万人(在职1.06万人,离退休1.3万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94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4300余人。
贵州省国有地勘单位有5支队伍: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管理局,在职5274人;省煤田地质局,在职1567人;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局,在职2210人;中国建材贵州地勘总队,在职103人;中化矿山总局贵州地勘院,在职253人。
2010年全省勘查收入23.3亿元,其中 *** 矿权收入2.4亿元、工程勘察收入3.8亿元、矿业开发收入2.9亿元、其他收入14.2亿元。
(2)青海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在青海从事地质勘查的有56家地勘单位,投入人力6465人次,其中省内19家,4124人次。2010年产值达23.9亿元,人均产值38万元。
(3) *** 自治区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目前, *** 自治区地勘队伍主要是 *** 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下属8个勘查单位,现有在职职工1372人,专业技术人员637人,其中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139人,中级职称202人。地勘单位具备的勘查资质主要是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质钻探、液体矿产勘查、岩石矿物鉴定与测试等勘查资格证书,其中甲级资质证书10个,乙级资质证书4个,丙级资质证书2个。
(4)黑龙江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地质勘查行业(不包括油气行业的地质勘查人员)在职职工为16553人。其中由黑龙江省属地化管理的国有地勘单位是黑龙江省地矿局、省煤田局、省有色和核工业局等三个单位,三个单位在职职工总数为10059人,占全行业人员的60.8%;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武装警察部队黄金之一总队、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黑龙江总队和中化地质矿山总局黑龙江地质勘查院等三个单位,三个单位的在职职工3257人,占全行业人员的19.7%;此外还有归属地方、矿山企业和独立的各类所有制的地勘单位约63个,从业人员为3237人。
2010年黑龙江省各地勘单位的地质勘查业总收入超过20亿元。其中:地质勘探费6.09亿元,地质专项拨款6.58亿元,矿产勘查劳务收入7.29亿元。2010年黑龙江省各地勘单位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75.17亿元,净资产达到41.42亿元,专用仪器设备的净值为3.77亿元。
(5)甘肃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的国有地勘单位有甘肃省地勘局、甘肃省有色地勘局、甘肃煤田地质局、甘肃省核工业地质局、建材甘肃总队等。其中,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立于1956年,截至2011年年底,职工总数13079人,其中在职6099人、离退休6980人(离休125人)。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 2642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43.3%,其中高级职称419人(正高41人)、中级职称726人。截至2011年年底,全局拥有总资产约28.25亿元。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在职职工235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70人,占在职职工总人数的33%。甘肃煤田地质局成立于1953年,是甘肃省从事煤田地质勘查的一支专业化工作队伍,与甘肃省煤炭资源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现有职工4100人,其中在职职工2060人,离退休人员2040人。
(6)河南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河南省国有地勘单位主要分属河南省地勘局、河南省有色地矿局、河南煤田地质局及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等。截至2011年年底,省属国有地勘单位有35个,人员28993人。其中在职职工14331人,离退休人员14662人。
(7)海南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海南省的国有地勘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整合,2010年7月,由原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和原海南省地质勘查局合并,组建成立海南省地质局(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局),并于2010年9月正式揭牌。全局下属13家正处级事业单位,内设13个处室,另外,该局还有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11家。全局共有职工2708人(核定编制1556人),其中,在职职工1585人,离退休职工1123人。专业技术人员82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57人。
2021安徽省职称评审条件调整为什么了?
相关如下:
记者从省人社厅获悉2018甘肃地勘职称评定,2021年度全省职称评审工作计划从7月份开始2018甘肃地勘职称评定,各高评会需在11月底前完成年度评审任务,12月底前完成报批工作;中、初级职称评审的具体时间由各地、各部门自行确定。
探索把贡献率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
今年,安徽省将全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把职称制度改革和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引向深入,更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
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将根据相关文件精神,遵循各类人才成长规律,建立起符合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加快修订完善播音、广播电影电视工程、地勘土地测绘工程、通信工程、经济、律师、统计、体育、档案、出版、新闻、工艺美术等人才评价标准条件,健全人才评价科学体系。
探索把贡献率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问题,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注重考察各类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以及创新成果、实际贡献等,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使用导向。今年开始组织开展正高级审计师职称评审工作。
贯通技能人才和专技人才发展通道:
今年,安徽省将以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工程系列职称评审为重点,促进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深度融合。
今年将根据标准条件首次开展评审,按照“遵循现状、归口评审”总体原则,省级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高技能人才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工作,不在省级行业主管部门评审范围之内的职业(工种),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评审工作,具体程序将在工作部署时明确。
民企专技人员申报职称可不作论文要求:
不少民企人才虽然在技术上本领过硬,但苦于没有论文,评职称却屡屡碰壁。对于这种尴尬的现象,安徽省今年做到对症下药,让论文不再成为“拦路虎”。
在今年的职称评审中,安徽省将完善民营企业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理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可不作论文要求,相关专利成果、技术突破、工艺流程、标准开发、成果转化等均可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
创新多元化评价方式,除之前批准设立的省工商联建筑(电力)工程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和安徽省安装和机械设备协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外。
今年增批安徽建造师协会、水利水电行业协会分别设立建设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为其协会内民营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职称评审工作,进一步畅通民营企业职称申报渠道,取得的职称可社会化通用。
在站博士后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
为进一步畅通安徽省博士后职业发展通道,吸引更多的博士后科研人员留在安徽创新创业,今年安徽省对留在省内各类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在站博士后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研究成果突出的出站博士后可直接认定高级职称。
按照“干什么,评什么”的原则,博士后在站的期间科研成果作为重点评价内容,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等对安徽省经济社会的实际贡献,鼓励博士后在站期间潜心科研,一心一意在科研方面出成果、出效益。
教师卫生系列试点网上申报及评审:
评审信息化建设也是今年安徽省职称评审的一大亮点。依托“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上办事大厅”开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入口。今年将在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卫生系列等进行试点网上申报及评审,具体内容另行通知。
专业技术人员可通过系统填写个人信息,自动生成《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同时提交申报电子材料。省人社厅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优化服务、提高效率,耐心细致的为专业技术人员答疑解惑,加快实现职称申报、受理、审核、评审、公布、发证等一网通办。
地勘单位人员情况
2007年,全国从事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地勘单位(以下简称“地勘单位”)职工总人数112.20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63.08 万人,离退休人员349.12万人。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比例1:0.78。
2007年,全国地勘单位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人员22.76万人,占36.08%;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6.95万人,占11.02%;矿业开发人员9.23万人,占14.63%;其他人员24.14万人,占38.27%(图10)。
图10 地勘单位在职职工构成(按产业)
2007年,全国地勘单位在职职工中,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27.34万人,占43.34%;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6.12万人,占9.70%;科研院所2.38万人,占3.78%;其他地勘单位27.24万人,占43.18%(图11)。
图11 地勘单位在职职工构成(按单位性质)
全国地勘单位在职职工按照产业和单位性质构成情况,如图12所示。
图12 地勘单位在职职工构成(按产业和单位性质)
2007年,全国地质勘查人员中,技术人员414.40万人,占63.27%。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9.63万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66.88%,占所有地质勘查人员的42.31%(图13)。
图13 地质勘查人员职称构成情况
一、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
2007年,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职工总数为56.47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7.34万人,离退休人员29.13万人,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比例1:1.07。
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人员14.69万人,占53.71%;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4.51万人,占16.51%;矿业开发人员0.83万人,占3.03%;其他人员7.31万人,占26.75%(图14)。
图14 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在职职工构成(按产业)
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地质勘查人员中,技术人员9.27万人,占63.10%。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6.01万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64.83%,占所有地质勘查人员的40.91%。
二、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
2007年,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职工总数10.71万人。其中在职职工6.12万人,离退休人员4.59万人,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比例1:0.75。
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人员3.64万人,占59.48%;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0.74万人,占12.09%;矿业开发人员0.07万人,占1.14%;其他人员1.67万人,占27.29%(图15)。
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地质勘查人员中,技术人员2.25万人,占61.81%。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1.53万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68%,占所有地质勘查人员的42.03%。
图15 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在职职工构成(按产业)
三、科研院所
2007年,全国地勘单位中科研院所职工总数3.48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38万人,离退休人员1.09万人,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比例1:0.46。
科研院所年末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人员0.52万人,占21.85%;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0.09万人,占3.78%;矿业开发人员0.02万人,占0.84%;其他人员1.75万人,占73.53%(图16)。
图16 科研院所在职职工构成(按产业)
科研院所地质勘查人员中,技术人员0.42万人,占80.76%。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0.36万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85.71%,占所有地质勘查人员的69.23%。
四、其他地勘单位
2007年,其他地勘单位职工总数41.55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7.24万人,离退休人员14.31万人,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比例1:0.53。
其他地勘单位年末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人员3.92万人,占14.39%;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1.60万人,占5.87%;矿业开发人员8.31万人,占30.51%;其他人员13.41万人,占49.23%(图17)。
图17 其他地勘单位在职职工构成(按产业)
其他地勘单位地质勘查人员中,技术人员2.49万人,占63.52%。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1.72万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69.08%,占所有地质勘查人员的43.88%。
中国建材地勘中心甘肃总队 待遇咋样
刚来基本工资1800,3个月试用期过后转正,基本工资3000,另外的就是项目奖金和年终奖了。
评论已关闭!